中国春秋战国时代,青铜兵器制作之精良誉满寰宇,如重见天日之吴王剑与越王剑,至今仍难解其繁复之锻造过程。进入铁器时代亦不乏精美作品,唯因我国素有入土陪葬习俗,铁器特性与铜器相反,铁器一旦入土大多锈蚀殆尽,因此我国传世之精良钢铁兵器为数不多,日本鲜有入土陪葬的风俗,加以日人勤於保养,所以其传世兵器为数不少。 日本刀 最早仿自我国西汉环头直刀,至唐朝模仿 “ 唐大刀 ” 其後以 “ 唐大刀 ” 为基本蓝图,对冶炼方法,淬火技术,造形变化等逐年加以改进,至仓时代初期 ( 西元第十二世纪 其兵器之制作已脱胎於我国而自成一格,而且对於历代刀工名录,各系锻造方法均做极有系统的整理,其系谱如字典般精确而且查阅迅速。明朝冶炼技术已超越我国,明朝末年日寇不时侵扰我国东南沿海,朝廷戚继光率领大军围剿,当时之日寇并非政府军,而是一群流浪的海盗,每次侵犯我国沿海人数并不多,少则数十人,多则近千人,但朝廷已穷於应付,最后戚继光发现日寇兵器较明军优良,於是透过管道向日本购买兵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连戚将军持刀也改成类似 日本刀 造形之单手刀,後世称为戚家刀,如此才得对抗日寇长年边患。
根据历史的记载,葡萄牙人在日本战国时代(注:自西元一四七 0 年 “ 应仁之乱 ” 起 , 至一五七三年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止)初期 , 首先将西洋文明传至日本。相反的 , 日本文化却因江户时期(注:指由德川家康所创的德川幕府时代,从西元一六 0 三年到一八六八年止)德川幕府实施 “ 锁国政策 ” 影响,迟至十九世纪初才被介绍到欧洲。当时最令欧洲人讶异与感兴趣的乃是浮世绘(即风俗画)和日本刀(即 武士刀 因为这两样东西的艺术韵味及制作技法,均远远逾越西洋人的想像领域。浮世绘因对日后在法国兴起的印象画派,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而广为人知,可是 武士刀 却在人们先入为主的偏差观念下,一直被视做单纯的杀人工具而被冷落一旁,甚至延至今日,一般人仍对它持有一股莫名的畏惧感。
实际上,西元一八七六年明治天皇颁布 “ 废刀令 ” 以前,武士刀除被用做护身的武器外,同时还被日本人视为象征民族传统精神的一项灵器。现在虽然它已不再具备实用的价值,但不可否认,日本民族美的意识演变过程中,仍居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果单以现代科学的眼光来评估,武士刀仅是一种地道由碳钢冶炼打造出来的锐利刃物似乎并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是由另一个角度来看,却又不难窥出它历史发展的经纬里,不只凝聚了外国人所不易理解的武士道精神,同时也充分地展现出日本人在克服自然环境方面所下的苦心。有人说:若欲了解日本这个民族,就应先窥知其对美的认定规范;若要洞悉日本人对美的认定规范,则必须先从武士刀着手。乍听之下,这句话仿佛略显夸大,可是当我明白武士刀的整个历史后,就会发觉它乃是一针见血的灼见。
由日本的文献考证,可发现武士刀最早出现于古坟时代(注:由西元二 00 年至七七一年)中期。当时的原料以炼铁为主,形状则仿造我国的剑而呈直形,平安时代(注:西元七九四年至一一九二年)原料改为略经粗炼过的铣铁,外观则依旧保持棒形,及至室町时代(注:西元一三三八年至一五七八年)以后,由於武士阶级在政治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加重,武士刀也随之有了革命性的转变,不但原料由出羽(即岛根县)发生的水钢和千草(即兵库县)发生的火钢取代了原有的铣铁,形状也从直形变成微向后倾。此外,阶级的制度化与战争形态的改变,亦直接促成了短刀与胁差(注:即武士所佩双刀中较短的刀)诞生。
众所周知,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岛国,除去少量铁砂之外,当时根本采掘不到易生高温的燃料矿源,自然环境的恶劣,使早期炼钢只得使用一种叫做 “ 松炭 ” 燃料(注:即是把紫薪燃烧至半途予以熄火后所制成的木炭)松炭燃烧时的最高温度虽可达摄氏一千二百度(注:铁的完全熔解温度为摄氏一千八百度以上)但却含有燃烧时间不长的缺点,故中期以后的炼钢改采 “ 佐仓炭 ” 遗憾的仍非理想。一直到距今约三百余年前的江户时代初期,一位住在现在和歌山县田边市,名叫备中屋长右卫门的人,发明出一种能长时间坚持摄氏八百度左右低温燃烧的备长炭 ” 后,这项难题方告解决。
备长炭系以槲木为原料所制成,能在长时间内维持均等低温燃烧的优点,不只为当时的炼钢术带来了一线光明,同时也成了日后日本料理中蒲烧鳗(即烤鳗)烧鱼(烤鱼)烧鸟(烤鸡)以及煮物(红烧)等食物制做上不可或缺的燃料。
始终无法获得高温燃料的环境下,日本人乃较尽脑汁地开发出 “ 半熔解 ” 与 “ 淬火冶炼 ” 特殊技法,经过千年左右的考验后,这项技法逐渐去无存菁,正式成为冶炼打造武士刀的唯一秘方。
平安时代,单刃的武士刀雏形已成,历经镰仓时代一些具卓越才能的锻刀师,不时实验改良的结果,使得武士刀的光芒越来越耀眼。这三百年间,刀是战斗中主要使用的武器,但十六世纪中叶枪炮的大量使用,使得武士刀越来越少用于战争中,反倒是经常用在仪仗的典礼里。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剑,武士刀终于成了博物馆或私人的收藏对象。日本江户时代的人们将配刀当作武士道与儒教结合的象征。只有高阶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武士,或一般人民则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实是社会阶层分明的标志。一直到西元一八六八年,明治下令禁止配戴刀剑,武士刀终于成了博物馆或私人的收藏对象。日本江户时代的人们将配刀当作武士道与儒教结合的象征。只有高阶的武士才可配刀,而其他武士,或一般人民则不能配刀,所以武士刀其实是社会阶层分明的标志。
宝刀配英雄,任何武士无不以拥有好刀为毕生梦想,并希望将之慎重其事如武士爵位般世代传承给儿子、孙子 … 但这种令武士骄傲的激进精神与仪式却已逐渐式微,尤其二次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盟军规定所有武器充公的法令一颁布,武士刀的命运便走上日渐凋零的命运。工艺中的极品许多有心人士不忍国宝级的美术工艺品沦落,便主动出钱出力四处收罗名刀细心保养;再将之依时代、作者分类,并出专书为文介绍名刀、名匠的渊源与故事,希望提醒后代世人这项工艺曾有过的璀璨辉煌。
日本国境内便有不少这种刀剑博物馆,收藏、展示著一把把惊魂摄魄的武士刀,将之珍藏在明亮的玻璃柜里,闪闪发着透彻冰凉、然于胸的光芒。颐养之道 颐养的过程中应注意不能用手直接碰触刀刃;不能说话以免飞沫、口气濡湿刀面;若要观赏、品鉴,则应该以虔诚肃穆的心情从事。先将器具,如茶花所榨的丁子油、绢布、研石粉准备好。将刀从鞘内拔出,右手持刀柄之下端将刀直立成九十度,左手将柄上端之插销取出后用力击拍右手臂,待听到咔 ’ 一声后,以左手绢布握住刀刃与刀把分离。先打上石粉,绵纸擦拭,再将刀搁在灯泡下,借光的折射欣赏刀文特殊的纹路及其流畅的造型;最后再上油,即可将刀装入特制的朴木剑鞘(白鞘)里保养。若是一直放在朴木鞘里,一年只要换两次油即可,否则表露在空气中的刀需要定期保养,才干确保它锐利与光芒。美与力结合的艺术一般人对日本武士刀的印象,大都停留在日本电影、小说中,血腥、森冷、撕杀或切腹等联想,尤其扬名国际的日本导演黑泽明善于调弄大型、惨烈、壮观的武士争斗局面;而三岛由纪夫也喜爱描写惊心动魄的切腹题材,更以这种悲剧式的自杀方式震撼了世人的心灵,让人对武士刀怀着难以磨灭的警惧之情。但,那些都是既往 ’ 即使是古代,配刀并不就代表要杀生、取人性命;对许多武士而言,那是一种尊贵的配件、肯定和骄傲的象征,武士甚至会为了列席特殊的场所或做客,而搭配不同质料、图案的刀鞘。凡此种种足见武士视刀如肢体一部分,而不是单纯的武器而已;而那些为炼成一把好刀而呕心沥血,忍受高温以及繁重锻炼过程的工匠们更是要求自己将工作当作美与力结合的艺术,流线、曲度、造型、锋利、研磨无不细细琢磨。一把静谧的刀,明亮一如武士精亮的眼神、半睁半闭闪动着鬼魅的灵幻之光,美丽、凄清、带着点危险的吸引力。
武士刀制造过程中,淬火时使用的水温系直接决定其良窳的最大因素,因此自古以来 “ 水温 ” 就被刀匠视为秘方而不轻易传授。这个秘密透过今天进步的科学已经获得了解答,那就是摄氏七度至十三度的水温,最理想的水温。因为,若水温低于摄氏七度,则淬火时易使刀锋的收缩作用加快而产生裂痕;水温若超过摄氏十三度,则水渍时刀锋又会因收缩作用减缓而不易保有适切的硬度。至于碳的含量规范,依照解析名刀成份的结果,发现刀蕊部份以百分之 0. 一至 0. 四、两侧的皮铁与刀背的栋铁则以百分之 0. 七左右最为理想。
从外型上来看,武士刀虽可分为太刀、剑、打刀、短刀与胁差五种,但以数量而言,仍推打刀为最。此乃因在物理学上,刀身微向后倾要较直立式更能发挥出 “ 圆弧连动 ” 原理;换句话说,太刀能在各种不同的角度下,随心所欲地展现出最大的切砍范围,而极适于骑马者使用。此外,长度与重量方面,太刀亦冠于其他四类,故持刀者只要使劲愈大、就愈能把它柔而不折、锋利无伦 ” 特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武士刀千余年的历程里,最受日本人重视的代表作,应推镰仓时代(注: 1192 年至 1333 年)初期的名匠正宗的作品。正宗本住京都,镰仓幕府初创不久,即迁至镰仓定居。由于地理的限制,当时他就以镰仓(注:即现在神奈川县的镰仓市)附近钱洗川所产的铁砂,做为制刀的原料。
因为钱洗川的铁砂含有天然水铅的成份,使他冶炼进去的钢不只硬度高同时弹性也佳,这份意外,加上他火候、黏土成份与水温方面具有独到见地,使他打造的武士刀,达到锐利易切,刚柔并济、完美无瑕 ” 最高境界。
十九世纪末期,正宗所制造的名刀经由贸易船而流入欧洲,德国的科学家们敬叹之余乃兴起了研究分析的念头,并进而发现到含有天然水铅的奥妙。
经此启示,科学家们乃在炼钢时尝试地以人工方式加入水铅,结果不但胜利地发明了闻名全球的平安剃刀,同时也制造出大批一流兵器,诸如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使用的大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令盟军头疼不已的虎型坦克等,可以说均是直接拜受武士刀奥秘之赐。
当武士刀于十九世纪末期流入西方时,欧洲国家已能凭恃其优越的科技,将武士刀中所含的各项成份一一解明,唯因限于对其冶炼过程的无知以及对日本风土文化的陌生,反而一直未能制造出堪与武士刀匹美的任何刃物。
经由各项资料显示 武士刀的冶炼打造固然颇费周章,但大致上可分成下列五个阶段:
一)铁砂中掺入适量的石英粉和木炭粉,并以脚踏式风箱(注:后改为手拉式)将其送进熔炉燃烧。经过三昼夜的继续燃烧后,铁砂即变成半熔解的粘稠状,这时再除掉浮于表面的一层杂质,并使之冷却凝固成板条状的生铁。
二)先以铁锤将第一阶段的废品(即板条状生铁)打碎,重新掺入石英粉与木炭粉后,加热冶炼,经过此一阶段所冶炼出来的乃是含有大量碳成份的“玉钢 ” 。
三)玉钢质地虽硬但有易脆的缺憾,为弥补其缺失,逐以 “ 淬火冶炼 ” 注:即先把玉钢烧至适当的温度再用水渍法增加其弹性)方法,先以炭火将玉钢烧成红软的状态,再取出敲打,此时玉钢中,所含的大量碳,即会随着敲击而与火花一并逸出,俟敲打至稍具刀型时,再采瞬间淬火的手法使其冷却。如此经过反覆的淬火冶炼 ” 玉钢即会慢慢变成纯度和弹性俱佳的软钢 ” 这就是武士刀原始的刀蕊部份。为何刀蕊部份就得历经三个阶段来打造冶炼呢?其目的乃在 1 除去玉钢中所含的杂质以减轻重量, 2 使玉钢里含有的碳保持均一, 3 增加玉钢的韧性以防折断, 4 可强化日后刀面所呈现的素质美。
四)经由第三阶段所冶炼出来的刀蕊,虽拥有适切的弹性,但却大大降低了原有的硬度,因此第四阶段时,就先在刀蕊两侧包上了一层硬度较高的玉钢(称做皮铁)再在刀背部份覆上碳含量较多的玉钢(稍做栋铁)然后反覆进行 “ 淬火冶炼 ” 以完成武士刀的初步雏型。
五)当刀身成型后,即开始进行 “ 黏土冶炼 ” 以使刀锋部份达到坚硬锐利的境界,由于此时尚需在刀身上雕制出具有深度及美感的刀纹,故所下的功夫要比前四个阶段复杂。首先,刀身全体涂上一层含有砥石粉与碳粉的黏土,同时刀锋部份要较其他部份为薄,然后再施 “ 淬火冶炼 ” 俟涂上黏土的刀身烧成红软后,其刀锋部位因附着的黏土较薄故颇易敲打,而且淬火时的收缩作用也较其他部位为快。此时敲打的力量若能维持均匀,则刀锋很快地就会变得即薄且硬。相反地,黏土附着较厚的刀身两侧与刀背部份,因淬火时的收缩作用较慢,故仍能保持住其原有的弹性。
经过上例五阶段的冶炼打造,武士刀尚需通过研磨、雕饰、装置套柄等细部作业,方算大功告成,由此可知一把武士刀的完成,实是包括了刀匠的无数心血。
刀身制作过程相当复杂,刀身之优劣除了靠刀工的技术外,还要靠几分运气,并非完全可以用经验与技术加以控制。通常一名锻造师四名助手合力锻造,历时约二个月可成一把刀,完工後再交给研磨师研磨。通常用叫做搭搭拉炉来冶链铁矿,提链出庖丁铁与玉钢,再加反覆折叠锻链以增其弹性与韧性,就像揉面粉做馒头一样,揉得越到家吃起来越带咬劲,软硬适中,回异於机器馒头。经锻链後以玉钢为心铁,庖丁铁在外,将玉钢包於其内,庖丁铁具弹性与韧性做为刀的外皮,玉钢具有坚硬的特性适合做刀口的资料。锻造复合成刀型後在下水淬火前覆以一层特制泥土於刀身上,靠近刀背部份覆较厚泥土,依次渐薄而下,刃口处则不包泥土,刀身下水淬火时刀口未包泥土处 刀刃波浪纹部份 直接与水接触可增加其硬度,包覆泥土部份并未与水直接接触可增加其韧性与弹性。淬火即所谓的热处理,其作用使刀身具有良好弹性,使刀口坚硬不易缺口。一把好刀应软硬兼备,於格斗时刀之两侧具有弹性可吸收化解对方兵器攻击造成之震力,防止手掌被震麻木而兵器有脱落之虞,而刃口因坚硬的特性不易成缺口,胜利的克服了激进铁器过软或过硬的矛盾,使之软硬兼顾攻守得宜,这是日本兵器的特性。
日本刀的造形不论刀尖或整个刀身是以圆为基础造型,刀身之所以为弧形主要是钢材的搭配以及淬火的变化所造成。锻刀时其雏形弯弧并不大,形状接近直刀,但由软硬钢材组合加以火红刀身覆以泥土入水淬火,使得刀身各部位与水接触的温差都不同。冷缩热胀的原理刀身头尾往上翘,於是加深其弯度,弧度浑然天成,越接近圆周率越标准。日本剑术著重劈砍,弯度适中的刀在空气中挥舞时合乎力学原理,使用顺畅,加以双手使刀力道强劲,刀背脊呈三角形二个平面,左右两侧各二个平面,共六个平面六条弧线。所有平面与线条在刀尖处会合成一尖点,刀尖之尖锐可想而知,因此其剑术除著重劈砍也兼顾突刺的功能。刀身的厚度由护手处依次由厚转薄,而至刀尖最薄。宽度同理,近护手处最宽依次第窄,至刀尖最窄。所以刀身的横截面积由头至尾皆不等,越往刀尖的横切面积越小,重量越轻刀锋也越利。设计上纯出於攻守皆宜的实用性考虑,宽厚部份利於抵挡攻击,窄薄部份便於劈刺。厚度的变化也强化了刀身的平衡,一把讲究平衡的刀使用起来挥舞自如,伶俐迅速,能克敌机先。刀身造形与淬火过程各刀工均极考究锻刀完毕对各部细节均详加检查,甚至听辨敲打刀身所发出的声音,近护手处浑厚低沉而近刀尖时转而轻脆响亮,若音色节奏变化唐突则表示材质不均或厚薄宽窄不匀,这种刀即使已完工,刀工也会将之丢弃,以免毁其声誉。检验合格才交由研磨工研磨,木工及漆工制作刀鞘,金工制作装饰配件,各部门工艺均极严谨,充分表示日人尚武的民族性。
经返覆揉合摺叠打锻链,刀身裹以特制泥土在火红状态下入水淬火,淬火是铁、水、火三者最後一赌胜负的关键,由於复合不同材质又裹上厚薄不等的泥土,水中强烈温差的变化使刀身也产生许多纹理变化,除了刃口边的波浪纹之外,还有类似金线 银线雷电闪光等奇特条线,又有或大或细的结晶颗粒。另有摺叠锤打锻造时留下的痕迹,有如松树皮纹者也有如流水漩窝者,另有如木材年轮者,如浮云,如高山,如朝露,如晚霞,如浪里涛花,变化多端各具神态。刀两面之纹路并不一样,细看之下与我国长卷山水画颇为神似,只是经由淬火产生的自然美,其美只能用视觉欣赏,以手触摸只感一片光滑柔嫩,其美术并非只存在外表,就算将表面磨掉里面还是一样,美术效果是磨不掉的这就是日本兵器令人神往的地方。刀身外表若再加雕刻则其美术价值更上一层,雕刻有由刀匠兼任,也有另由雕刻师专任。雕刻采阴刻阳刻相互搭配,造形多以梵文 剑卷龙 不动明王 梅竹等与个人信仰有关的图案为主。刀虽然是兵器,但它美术要求并不亚於其他艺术品,值得欣赏与珍藏。
看过影片《卧虎藏龙》读者,也许对影片中令人魂牵梦绕的青冥剑留连忘返,对影片中的贝勒爷一边看着青冥剑一边说道:长二尺九,宽一点一寸,剑旋纹,揉剑法汉朝即失传,嵌七星,刚柔相济,方得治道 … 台词记忆犹新吧。一把中国剑演绎出古代英雄的悲欢与恩爱情仇。那冰冷、制作精湛与尊贵,如今成了人们幻觉中的最爱!虽然她一部美丽而具神化的传说,但多少使后人更深一步懂得:久远的中国,金属冶炼技术及工艺水平和中国古代审美与制作态度的严谨,就已达到无比致上的境界,令后人赞叹与折服。看到青冥剑,又有谁不希望 “ 何时我会拥有?可那毕竟是一段古代美丽的神话。今天,青冥剑的刀光剑影 ” 深留人们心中,梦想将来我会拥有,哪里去寻觅如此致上精美的刀剑艺术品呢?让我一道欣赏具有中国激进工艺而又具创新的日本武士刀。堪称是现代现实生活中 “ 青冥剑 ” 再现,因为日本在古代就学习了中国金属锻造技艺,不时潜心钻研千锤百炼的锻造过程中,制作出日本金属艺术精品 — 武士刀,日本工艺美术的极致也是人类冶金史上另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虽然,人们眼里日本武士刀一向给人冰冷,血溅百步,阴森恐怖之感受,甚至因为过去历史原因而让人唾弃,认为它一种不详之物。事实上,真正的日本武士刀,往往是其社会地位尊贵高低的象征。一把好刀甚至可以流传后世,永垂不朽,成为收藏家珍藏的最爱 … 当我真的解了就会象走进影片《卧虎藏龙》中的青冥剑一样,被她气质、美丽、技艺、精湛所折服,对她完美而魂牵梦绕 … 剑有双刃适于戮、刺,而日本刀仅一刃,因此两人对峙时,必得用双手握刀以砍、劈的方式御敌,所以一把保存良好的日本刀需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刀口没有碎裂、刀身没有弯曲变形、锋芒依旧锐利,但足以令这把刀永垂不朽的还在于符合美学、工艺的流线设计。
日本武士刀可分为剑、直刀、太刀、短刃、胁差 5 种。
剑,来源于中国,激进意义上的剑。
直刀可能就是最早太刀的雏形。仿制中国的剑直形模样产生的激进武士刀。如今日本剑道试合中使用的竹剑大概就是唯一能得见此物的原型了。
古代日本武士常用的武器叫做 ‘ 太刀 ’ 也就是常说的激进日本武士刀。此种刀刃部分制作极为复杂,一般要经过 5 个阶段,这种技术一般视作家传秘方。物理学上,刀身微向后倾要比直线更能体现圆弧运动的原理,从而使刀身更具有威力,扩大砍切范围。太刀制作技术的代表人物就是镰仓时代(公元 1192 年-公元 1333 年)名匠正宗,此人制作的名刀不愧为刀中之首,达到武士刀 “ 锐利无比,刚柔并济、完美无暇 ” 最高境界。 19 世纪末,正宗制作的武士刀首次传入欧洲,欧洲的科学家们发现刀身中含有水铅成分进而发明了现在剃须刀片,德国更是将此技术用于一次世界大战的大炮、和二次世界大战的虎形坦克技术上。
短刃,其实和胁差很类似,但使用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一般短刃为日本当时刺客,也就是忍者所使用,可称为忍者的专用武器,其目的无非就是暗杀及防卫。由于短刃较太刀相比较短,也方便暗处的刺杀行动。短刃一般在忍者行动时置于忍者背后。
还有一种就是叫做 ‘ 胁差 ’ 短刀,通常就是日本武士所佩带的双刀中较短的一把,这把利刃的发生源于室町时代(公元 1338 年-公元 1578 年)武士道剖腹思想的日益盛行。说白了也就是为自己准备的大刀杀别人,小刀做战败剖腹用。
日本刀制作过程分工极细,分为刀与刀装两大部份,简单讲,刀身与刀鞘不可混为一谈。所谓刀即单指刀身,刀身以外所有的配件统称刀装,刀装即刀之外装。刀装包括刀鞘、锷 护手、小柄、笄、缘头、目贯等数种配件。各种不同配件由不同工匠分工制造,最后装配在刀身上,因此日本刀在概念上 ‘ 刀 ’ 单指刀身而言,并未包括其它配件。刀身与刀装组合与拆卸极为方便,一把普通刀肉可以搭配精美的刀装,同理一把名贵刀肉也可以搭配普通的刀装,因此一把外观完整的刀,其良窳之鉴别,刀装与刀身是分开的正如俗谚 ‘ 不以貌取人 ’ 也。许多名刀因年代久远,刀装配件早已毁损或流离失所,而将其外装另配以朴木制成的素面刀鞘名曰 ‘ 白鞘 ’ 藉以继续保护刀身,采朴木主要是取其木质柔软,易于吸收潮气,使鞘内刀身不易受潮。白鞘外表虽貌不惊人,但藏于内者往往是一把上等好刀。
换句话说即刀身的衣服,也是配件,十数种零组件统称刀装,刀装分便服与外出服,便服即如前述由朴木制成的素面白鞘,其作用单纯,只为保护刀肉,使其免于磨损或受潮。白鞘装一般坊间称为浪人刀,这种概念并不正确,因此以为白鞘刀外观看起来不起眼就是比较差,其实不然。刀身与刀装正如桥归桥,路归路,欣赏日本兵器这个概念非常重要,白鞘装只看刀身不看外装。而外出服的刀装可要比白鞘复杂许多,刀装由各种不同工艺组成,各有价值。所有配件大致分为木工、漆工、金工等三大类,这三类正是日本激进美术工艺强项,这三项都是为了配合刀装的需要而达登峰造极技术,尤其是漆艺与金工 ( 金属工艺 ) 其实可以这么说¨ ‘ 研究日本古兵器实已直捣日本古艺术核心。木工寸量刀身后制作刀鞘,鞘完成后交予漆工。漆工在鞘上先上数层底漆,每一层漆都要等到干燥后才能再上另一层,打完底漆后再运用绘画、雕刻、镶嵌、螺钿、描金等技术并以金银粉、珠玉宝石、象牙、珊瑚、玛瑙、贝壳等等为资料依构图置于漆上或漆下,刀鞘外观或朴素典雅或灿烂华丽各异其趣,不只工艺精巧而且费工费时。金工是专门做刀装金属部份的配件,如护手及握把上的套件,一般以铜或铜合金为胎体,再施以鎏金银、错金银、雕刻、镶嵌等技术构出图样,由于这些配件体积不大又是金属制品,除需有精细的工艺外对各种金属混合所引起的化学变化更要精确掌握,其精确之程度甚至可将金、银、铜、铁、锡等五金加以混合调出各种不同色泽的金属资料,就像用水彩调出多种不同颜色一般,对金属特性及混合的比例掌握得相当精确,日本金属工艺不得不让人佩服。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以传统方式制作的刀剑锐减,由于建议军国主义急于对外扩充,为了配合军队的需要乃以半手工半机械的方式量产,打造速度较以往快了许多,品质虽不如古刀,但也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准。军、警、宪、政、教分别又按不同阶级制作不同佩饰以振其身份阶级为主,实用者少,有实用机会者以陆军居多。 军刀 不论刀装或刀肉均仿传统古刀,而指挥刀刀装多仿自西洋,但刀肉仍为日本式。
有关日本古兵器的种类、规格、颐养方法、观赏要领及礼仪、年代及真伪鉴定等等因限于篇幅无法逐一详述。坊间一些古董市集充斥伪造日本军刀,品质低劣,有意收藏者务必小心,最好能请专家鉴定或阅读相关著作,并依法申请收藏许可。日本兵器是日本古典精致艺术的综合体,认识日本古兵器大致可以对其传统工艺有综合的概念。笔者所学有限失误难免,敬祈各方先进不吝赐教。
有关日本古兵器的种类、规格、颐养方法、观赏要领及礼仪、年代及真伪鉴定等等因限于篇幅无法逐一详述。坊间一些古董市集充斥伪造日本军刀,品质低劣,有意收藏者务必小心,最好能请专家鉴定或阅读相关著作,并依法申请收藏许可。日本兵器是日本古典精致艺术的综合体,认识日本古兵器大致可以对其传统工艺有综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