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 - 耽美小说 - 名士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72

分卷阅读172

    ,告诉他们了吗?”

嵇绍点了点头,他办事还是很可靠的:“已经派了人去通知,让他们不用担心。你也休息一会儿吧,等卫司空得空了,我安排你们见一面。吃食方面,不在陛下面前一起吃的东西,你都要小心,水也要婢子亲自烧开,半点不离手。”

卫玠点点头,被人带着去了偏殿休息。东宫里还有一个不安生的广陵王的阿娘谢才人,他自然会事事注意。

卫玠很快就睡了过去,在【幻境】与拓跋六修道:“接下来有的忙了。”

皇帝的葬礼什么的,想想就一定很耗时耗力。

拓跋六修却道:“倒也没有那么费事。”

魏晋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

好吧,哪个朝代都有哪个朝代的特色,它们都很神奇,只要你深入研究,总能发现有趣的地方,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一种有趣的又复杂的生物。

——重新正要经历中二年纪的卫玠如是说。

只不过卫玠只能有幸深入研究魏晋这一段历史,准确的说是西晋的某一段,从晋武帝晚年开始到晋惠帝甚至未来另外一个晋X帝的有限阶段,所以对于他来说,魏晋是他理解里最有趣的朝代。

好比崇尚奢靡生活的魏晋,却有着薄葬的习惯。

是的,薄葬,魏晋。

卫玠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可思议,就他们家这种“大屋百间,出入动辄几十人的排场”都可以被称之为勤俭朴素的魏晋,竟然流行薄葬?

薄葬自然要准备的东西就要省事一些。

【从春秋一直到东汉,流行的都是周礼里的隆丧厚葬。唯独从三国的魏朝开始,走了一条特别与众不同的小清新路线。带头开始薄葬的人,是你绝对想不到的曹cao。不少人觉得这是战乱使然,我却觉得,战乱肯定占有一方面的原因,但也不是全部。好比,曹cao怕被人挖坟才薄葬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国家许可的盗墓业“摸金校尉”的头衔,就是从他开始的。】拓跋六修这个推测是没什么历史根据的,他只是随口一说,调动卫玠对此的积极性。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辅政大臣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历史上晋武帝安排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外戚杨骏,一个是皇亲司马亮。这里因为平行时间历史改变了,就变成了四个,从晋武帝的角度很好理解,卫瓘毕竟和王济有姻亲关系,他不放心,为了互相制衡,就给卫瓘和王济又安排了两个“同事”。

第102章古代一百零二点都不友好:

魏晋仅有的几个皇帝,实行的都是薄葬之礼,上行下效,全国不少地方都形成了“不封不树”的葬礼习俗。

不封不树,简单来说就是,不立碑,不栽树,不在地面上设任何明显的标示。

司马懿的遗言里,甚至还强调了不设名器。

对比魏晋生者的奢靡作风,他们死后的坟墓真的是简朴的不可思议。但也因此,换来了逝者的死后安宁。后世无论是考古还是盗墓,对于魏晋的帝陵都是无从下手的状态,因为根本找不到陵墓在哪儿,虽然也有明确指定位置的,可是……知道了也毫无卵用,墓里真心没什么东西。

说来有点讽刺,统一全国的秦始皇的陵寝,不知道被后人进进出出光顾了多少次,连兵马俑都公开展览了;但是魏晋一些昏庸无能的皇帝的陵墓,却依旧能保持完整。

一啄一饮,皆是天定。

晋武帝的祖父司马懿,和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这两位在历史上都没留下什么光辉的形象,但他们也确实是少数真心能下旨薄葬自己的掌权者之一。

人类很矛盾,总能做出些超乎想象的事情。

盛世之君有可能好大喜功,jian佞小人却也有可能勤俭持家。当然,这些说的只是个例,盛世之君大多还是盛世之君,jian佞小人也还只是jian佞小人。

只不过前者不可能是个一点错事都没有做过的圣人,后者也不可能是什么坏事都是他干的大反派。

卫玠以前说话,很喜欢绝对化、极端化,这是他那个年纪的人总爱有的毛病。

后来慢慢长大了,才发现了自己那样想有多不合适。

说这么多,只是想解释,卫玠对“八王之乱”的其中一些王,转变了一二想法。好比如今位列四大辅政之臣的汝南王司马亮。

前面介绍过了,这位汝南王是晋武帝的叔叔,晋惠帝的叔祖,司马家的宗师(魏晋特有的奇葩官职名,管理皇亲宗族的机构的总长官,类似于清明宗人府的宗令),也是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纵观历史,没有哪个皇室内乱,是祖孙三代人齐上阵抢一把椅子的。也就西晋才敢这么乱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不经历一下,你都不知道历史到底能有点多荒唐。】这是当年拓跋六修在给卫玠科普“八王之乱”时说过的一段话。

拓跋六修紧随其后说的是:

【不过,在这之前,我要申明两点:

一,八王之乱,其实参与的不止八个王爷,具体人数一双手都算不过来,只不过他们八个权力最大、闹的最惨烈,所以才叫八王之乱。但不是说捏死这八个,就没有八王之乱了。

二,参与了这次动乱的王爷们,也不都是乱臣崽子,非要当皇帝不可的那种。有无奈被迫站队的,也有身不由己卷入其中的,更有……倒霉催的。】汝南王就是这个倒霉催的。

卫玠当年不以为意,觉得参与了的就都没什么好鸟。被逼无奈?你不想造反,别人还能拿把刀架到你脖子上逼着你造反?

后来才慢慢醒过味来,还真有王爷是被刀架着脖子才参与的。

当然,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好比靶子一样的汝南王。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这个平行世界,他都是晋武帝托孤的辅政大臣,别的王爷想掌权,最先要搞死的就是他,他不想死,自然要反击,被迫不得不反击。

这便是“刀架在脖子上”了。

如果不反击,就是秦王司马柬的下场,脑子不错,却死的不能在死。

汝南王不想死,所以选择了奋起反击。但是吧,汝南王这个人有个致命的缺点——领兵打仗技能点点的太差劲儿,根本不是那些野心勃勃的小辈的对手,被像是切瓜一样就被人给轻松的搞定了。

所以说,身逢乱世,脑袋不够聪明,命运就没办法由你来掌控了,不管你是消极避世,还是积极自保。

这一次还是如此,大概是命运使然,四个辅政大臣,在晋武帝还没